2025年盛夏,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部署,深圳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组建“文牵乡情”“翼启乡振”“绿野智瞰”三支突击队,奔赴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田源镇,将青春实践融入广阔乡土,以实际行动回答时代的呼唤。
河源连平陂头镇,蕴藏着千年禅意、喀斯特奇观与红色遗址,却因地处偏远,“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让这些深植于泥土的故事被“带走”、被传播、被铭记?三支队伍各展所长:无人机镜头成为捕捉绿水青山的“天空之眼”,文创设计变为解码千年禅乡的“青春密码”,数字技术则搭建起连接过往与未来的信息桥梁。他们不仅“带走”了陂头镇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红色之魂,更致力于让这些深植于泥土的瑰宝,突破地域的壁垒,在更广阔的网络与公众视野中“破圈”、回响。
深圳技术大学“文牵乡情”突击队
深圳技术大学“翼启乡振”突击队
深圳技术大学“绿野智瞰”突击队
翼启乡振:无人机镜头 “带走” 陂头的视觉故事
“燕岩古寺的飞檐、观音岩的钟乳石,得用航拍才能拍出它的壮阔!” 在陂头镇的盛夏骄阳下,“翼启乡振”突击队队长手持飞行规划图,正与队员们敲定拍摄方案。 他们此行“带走”陂头故事的方式,正是用专业无人机为这片土地定格视觉记忆。
飞行任务开始后,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无人机操控手稳步提升飞行高度,在50米空中精准捕捉喀斯特峰林的连绵轮廓;另一名队员则同步规划航线,确保飞行器安全绕开古寺周边的复杂障碍;地面拍摄组也同步开展工作,以特写镜头细致记录建筑与地貌的肌理。通过“空中+地面”的双重视角,团队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陂头全景视觉档案。
面对中共贵东党支部委员会旧址,团队更创新采用室内穿梭机进行360度全景拍摄,让红色历史在“云漫游”中触手可及。“以前在实验室只和数据打交道,现在真切感受到技术能让乡土故事‘活’起来。”队长戴子淳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文牵乡情:文创好物 “带走” 陂头的文化故事
“复澈公祠的山墙、富硒米的颗粒、猫头狮的纹样,都能变成‘可带走’的记忆。” 在 “文牵乡情” 突击队的设计上,充满了调研时采集的文化元素 —— 这是他们 “带走” 陂头故事的核心:把无形文化变成有形文创。
调研阶段,队员们寻遍陂头的农贸市场、古寺遗址,从洞藏酒的陶坛纹样里提取线条,从《陂头八景》里临摹山水,最终打磨出 “山水人文”“物产活化”“文化符号” 三大系列 17 款文创:“猫头狮”折扇以当地民俗猫头狮舞为主体,背面暗藏的“陂头”篆印水印轻摇即现;“丰年米粒”氛围灯灵感源自陂头镇特产富硒大米,寓意富饶与希望;四款以当地风景人文为背景的帆布包印有“带走陂头故事”字样,更是展现着当地的风土文化。
“这不只是个冰箱贴,更是能握在手中的陂头记忆。”陂头镇政府委员周燕玲在成果交流会上对设计稿表示赞赏。从调研草图到工厂样品,陂头的文化故事正被装入游客的行囊,成为可流传的乡土记忆。
绿野智瞰:数字技术 “带走” 陂头的互动故事
“绿野智瞰”突击队探索的“数字讲故事”模式,也为陂头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队长黄飞龙带领团队开发了“智瞰田源”全景文旅地图—— 用无人机航拍 + AR 技术,让游客不仅能 “云看” 燕岩古寺,还能通过点击景点图标,收听客家方言版的传说讲解。
针对陂头部分红色遗址损毁的现状,队员们分享了红色档案数字化的经验:通过高清拍摄还原革命史料技术,让“破仓分粮”等革命故事超越文字,在云端获得新生。这种 “数字赋能” 的思路,也为陂头后续的文旅升级提供了方向:未来,游客扫码就能 “带走” 定制化的陂头故事礼包:内含航拍视频、AR导览以及红色故事音频。
研途践初心:让陂头故事 “带得远、传得久”
时间虽短,但成果册里已满载“带走”的痕迹:无人机存储卡里的全景影像、文创设计图上的修改痕迹、数字地图的测试数据。
“走过这一程,同学们才能深刻体会‘知行合一’。”带队老师林晓雯总结说,“研究生实践的意义,绝非‘走过场’。它是一次视野的开拓,更是一次能力的淬炼——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术所长,真正回应乡土所需。”
从实验室到乡野,从论文数据到实物,这群研究生用专业能力为陂头故事插上了翅膀。未来,这些 “带走” 的故事还将继续生长:航拍素材将剪辑成宣传片,文创产品将走向市场,数字地图将覆盖更多景点。 而队员们自身,也已成为陂头故事的“新传声筒”,在青春与乡土的共振中,让岭南的回响传得更远、更久。
作者简介:
林晓雯,深圳技术大学研究生院辅导员,讲师,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服务管理专业。当前担任研究生院师生联合党支部书记,研究生院党总支组织员,研究生院团委书记。获评党员示范岗、优秀党务工作者、创景文化节先进个人,主持教育部高校辅导员研究项目1项,主研省级党建项目1项并结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级优秀思政论文一等奖,所在支部获评学校2023年“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带领“乡村振兴”“社区科普”“科技助农”等十余支队伍进行社会实践,获省级成果2项,校级优秀团队、校级重点团队。
戴子淳,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现于深圳技术大学攻读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并以科研助理身份在深圳技术大学双碳及低空经济研究中心参与科研工作,暑期担任百千万工程 “翼启乡振” 突击队队长,推动乡村振兴实践落地。
魏怡萍,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翻译(英法双语)专业,现于深圳技术大学攻读英语口译方向硕士研究生;担任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兼生涯部部长、研究生院学生助理,获评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百千万工程“文牵乡情”突击队队长。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